飞睿智能UWB芯片模组方案,从防丢寻物到无感交互应用,高精度厘米级测距定位

2025-09-10 13

在物联网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城市飞速发展的当下,位置服务正经历一场关键的转型——从过去单纯满足“有没有”定位功能,迈向追求“准不准”的高精度时代。曾经,GPS、蓝牙、Wi-Fi等传统定位技术凭借各自优势,在诸多场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比如GPS在户外导航领域大放异彩,蓝牙和Wi-Fi则在室内短距离定位中占据一席之地。然而,随着各行业对定位精度、稳定性和延迟提出更高要求,这些传统技术逐渐显得力不从心。就在此时,UWB(Ultra-Wideband,超宽带)定位技术横空出世,以其厘米级精度、超强抗干扰能力和广泛的多场景适配性,成为高精度定位领域的中坚力量,正深刻重塑人、车、物在空间中的实时感知方式。


那么,UWB技术究竟是如何实现如此精准定位的呢?其实,UWB是一种基于纳秒级脉冲信号的无线通信技术,通过发送持续时间小于1纳秒的极短无线电脉冲,再利用飞行时间(ToF)或到达时间差(TDOA)等先进算法进行距离测算,实现精准的三维空间定位。这种独特的技术原理,为UWB的高精度特性奠定了坚实基础。在抗干扰性与稳定性方面,UWB依靠时间和角度信息进行定位,不受信号衰减、金属干扰或墙体阻隔的影响,真正实现了厘米级定位。这意味着即便在复杂的环境中,UWB也能保持稳定且精准的定位效果,这是传统定位技术难以企及的。


UWB信号具有极宽的频谱范围,而且发射功率低,这就使得它不容易与其他通信系统(如4G、Wi-Fi)产生干扰。同时,UWB采用短脉冲通信方式,即便处于高电磁环境中,也能保持高稳定性,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场景。像定位卡、手环等UWB设备,功耗低,再配合智能休眠机制,让UWB适合大规模部署于人员、设备、物品等需要长时间运行的场景,大大降低了使用成本和维护难度。

   

在定位测算上,UWB主要依靠飞行时间(ToF)和到达时间差(TDOA)两种核心算法。飞行时间(ToF)算法通过测量UWB信号从发射端到接收端的传播时间,结合电磁波的传播速度,直接计算出两者之间的距离;到达时间差(TDOA)算法则通过多个接收节点接收同一信号的时间差,利用三角定位原理确定发射端的位置。无论是哪种算法,都能借助UWB纳秒级脉冲的高时间分辨率,实现对位置的精准计算,最终达成厘米级的定位精度。


UWB之所以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稳定,核心在于它依靠时间和角度信息进行定位,而非传统技术依赖的信号强度。传统定位技术常常因信号衰减、金属反射或墙体阻隔导致精度下降,而UWB的纳秒级脉冲信号具有极宽的带宽,能够有效避开大部分干扰信号,同时其信号穿透力强,即使遇到墙体、金属等障碍物,也能保持较高的定位精度。


飞睿智能UWB芯片模组,将厘米级定位精度与超宽带测距通信功能融为一体,为各行各业的高精度定位需求提供高精度测距定位的解决方案。UWB芯片模组不仅能精准定位目标位置,还能实现设备之间的短距离高速数据传输。在工业场景中,它可以为AGV机器人提供精准导航,让机器人在复杂厂房内高效穿梭,避免碰撞与路线偏离;在智慧物流中,它可以实时定位货物位置,实现从仓储到运输的流程化管理;在智慧家庭中,它可以精准定位智能家居设备,实现设备之间的联动控制,提升居住的智能化体验;在智慧停车场中,它可以帮助车主快速找到车辆位置,解决“找车难”的痛点。


飞睿智能UWB芯片模组正以其高精度、高稳定性、多功能的特点,将UWB技术的优势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,推动各行各业向更高效、更智能、更精准的方向发展。UWB技术可对人员物品以及贵重资产进行位置追踪,并且联动门禁、打卡系统等,为防丢寻物、无感解锁交互等应用提供了坚实保障。UWB定位终端的形式也十分丰富多样,除了常见的定位标签、手环,还有集成了UWB技术的安全帽、胸卡等,能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,提供更加灵活、便捷的定位解决方案。


从“大概”到“厘米级”,UWB技术的出现,不仅解决了传统定位技术的精度痛点,更重塑了人、物在空间中的实时感知交互方式。随着物联网、工业4.0等领域的不断发展,对高精度定位的需求将越来越旺盛。相信在未来,UWB技术将继续发挥其优势,与更多行业深度融合,开启一个“精准空间感知”的新时代,让我们的生活、工作变得更加高效、便捷、智能。